第二百九十二章 天降甘露

鱼不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长生武道:开局一把剪彩刀最新章节!

    第292章 天降甘露

    事实上,不止密宗广化寺,此时此刻,剑南道的律宗、京畿道的唯识宗、江南东道的法华宗等天下佛门各派的佛寺愿力,都被才气伟力所显化而成的团团云气吸纳了个干净。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天地灵气也是有纯粹的灵性的,在那些没有收的阻拦的寺庙处,云气多多少少还是给佛像留下了一点儿香火愿力,但在有修士出手抗拒拦截的佛寺,云气则霸道地将所有香火愿力尽数吸干,不留一分一毫。

    各寺的住持和佛修僧尼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全然无力出手制止,纵然是善无畏这等佛门八境涅盘境的高修,也破不了这空中的团团云气。

    在汲取无数寺庙信徒的香火愿力之后,每一缕云气都壮大了千百倍,然而这些云气并未返回长安,而是各自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地凝聚成团团阴云。

    霎时间,大唐三百六十州土地,每一个州县上空都出现了层层阴云,随着一道惊雷响起,整个帝国顿时风雨飘摇起来。

    望雨文会上,目睹了长安城的唯识宗西明寺等佛寺被吸纳佛门香火的一众儒士们终于明白了王维这首《苦热行》的真谛,一旁的杜甫由衷地赞叹道:

    “以牺牲诗词才气总量为代价,将儒道才气和天地灵气的结合度达到极致,再借用天地灵气强征佛门愿力,传说佛陀曾遇到一位贫穷老者借花献佛,魔诘却反其道而行之,借佛门香火以解救万民,使得我大唐每一寸土地上都天降甘露,真大才也!”

    王维被杜甫好一顿夸赞,脸上微红,连道不敢,却听得杜甫又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魔诘今日这一首诗,已得‘仁’之圣道精髓,恐怕三年之内,魔诘就能破境儒道七境,成为大儒境的高修了。”

    杜甫说此话之际,心里也不无艳羡之意,其实他近年来也感到有些疑惑,很多时候明明诗句文字就在眼前,却无从下笔。

    常有一种晦涩不流畅之感。

    杜甫哪里知道,是因为历史上的他在安史之乱后,历经了国家战乱、家道中落、小人打压等等苦难磨砺,屡屡不顺人生使得他感触颇多,更加关注民众,从而创作出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可以说,杜甫的生不逢时,才是真正雕琢了他这块璞玉的良刀。

    可在苏鹤和上官婉儿、李令月等人的影响下,安史之乱才刚刚爆发不久后就被平息,大唐也没有彻底沦落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地步,甚至杜甫本人也被苏鹤举荐到了朝廷担任六部堂官这样的实权重臣。

    既没有家国破碎的悲怆,也没了壮志难酬的苍凉,杜甫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人生感悟,以至于到现在还停滞于致知境,不能破境大儒。

    或许,这也是这个时空里杜甫所需要的经历的另一种“苦难磨砺”吧。

    在漫天的甘霖降下后,先前被旱灾炙烤得已然干到裂痕遍地的良田逐渐愈合,纷纷再度焕发了生机,如果在雨后抢种些稻谷,秋后多多少少还能有些收成,不至于颗粒无收。

    而原本闷热到壮丁都浑身发软的盛夏暑气,也在这一场甘霖降下后消散了大半。

    至此,望雨文会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场遍及天下生灵的甘露远远超出了上官婉儿原本的最佳期待。

    于是她当即奏请女皇为王维、杜甫等一众儒士们请功,李令月欣喜地大笔一挥,封赏了众人大量的金银玉器和丝绸绢帛,并对一些身上尚无官职的人进行了提拔,将这批儒修全都纳入了朝廷体系之内。

    既借助儒修之力解除了大唐的燃眉之急,又能将大量原本隐居在世外桃源的文人墨客们招揽到朝廷麾下,可谓是一举双得。

    就在李令月手执御笔亲自当庭拟写诏书之时,恍惚之间忽然有阵阵极其凌冽的破空之声自远方传来。

    其他修士也都循声望去,片刻后,只见一个青年男子飞身在天踏空而来,眨眼间便越过数十里之地,速度极快。

    原来这破空之声,正是苏鹤这位开元境武修在全速奔袭之时所造成的音爆之声。

    待看清了来人的容貌后,长安城城楼上的众人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又惊又喜地高声欢呼了起来。

    “是苏大将军!”

    “是苏将军从洛阳赶回来了!咦?洛阳在长安东方,怎么苏将军是从南边过来……”

    “早闻苏将军大名,一直无缘相见,这一次长安可真是来对了!”

    对于长安城内外的百姓和天下士人而言,苏鹤这个名字的影响力全然不下大唐的女皇陛下和巾帼宰相,甚至在民间还犹有过之。

    毕竟当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大兵压境,是苏鹤亲手将贼首安禄山的首级斩下,瓦解了叛军攻势,救长安城于水火之中。

    虽然那一场战役里真正居功甚伟的人,是在幕后主持朱雀大阵和镇国玉玺的李令月,否则苏鹤也根本不是当时磕了药堕入魔道的安禄山之敌手。

    但李令月到底还是没有显露身影在众人眼前,比起朱雀大阵的血脉传承选择、镇国玉玺的法宝之灵等等这些寻常百姓根本无法触及到的机密,苏鹤单枪匹马斩安贼的故事,显然更容易成为民间百姓茶余饭后闲聊天时津津乐道的内容。

    况且如果朝廷真的到处去宣扬是登基的女皇击溃了安史叛军,反倒可能会激起民众,尤其是士人的叛逆心理,认为这一切都是李令月为了维护其帝位的正统性而虚构出来的谎言,如此一来反倒不美。

    因此,上官婉儿在得知民间百姓对苏鹤斩杀安禄山故事的种种传说和敬仰,并没有想过要纠正他们,而是顺其自然,反正这对大唐也不是什么坏事。

    此刻苏鹤疾驰回了长安,李令月和上官婉儿两人美眸中都显露出欢喜的神色,纷纷起身向前走去。

    而苏鹤停步落到城楼之上后,也是装模作样地躬身向李令月行礼道:

    “臣南诏王、左武卫大将军苏鹤,参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