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第 103 章

晨晓茉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小门小户最新章节!

    “那这回还要送礼吗?”

    等大妞把陶蓁抱出去,让她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家里的三个人便商量了起来。

    丁氏道:“不送怕是不行,这个张知县啊,和之前的胡知县不一样,胡知县年轻所以一门心思想升官,他在任的时候寿宴都没办过一回。但这个张知县今年都五十多了吧,再过几年就要致仕,所以心思都放在捞银子上。”

    “这样大张旗鼓地下帖子,不送怕是会记恨。”

    “娘说得对。”

    陶砚点头,“张知县今年五十五了,四品以下官员六十之前就得致仕,所以没有意外的话他在石县待两任,六年后就会致仕了”

    柳二丫用手撑着头,“那送什么?”

    她回想起自家库房里面的东西,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今年过年的时候,蒲家不是送了几匹细布过来吗?干脆就添一匹进去。”

    蒲家就是蒲知府家了,这些年两家没有断了来往,年节都会相互送礼。今年过年的时候柳二丫还把特地留下来的雪白兔毛以及灰色兔毛各送了两箱过去,而蒲家送来的年礼里面就有几匹漂亮缎子,有两匹还是京城来的。

    柳二丫想要送的这一匹,当然不是贵重的缎子,而是从蒲家送过来的其他布里面挑一匹出来,反正她想送的也不是布。

    “这个好。”

    丁氏赞道:“你再从我们家库房里挑一匹差不多的,凑够了两匹也不失礼了。往后他们家再有喜事,就送些寻常的就好。”

    柳二丫就是这样打算的。

    若是每次张知县家办喜事都要精心准备,那他们家就不用过日子了,整日就只到处搜罗珍贵物件送上去就行了。但陶砚一年也就一百多两的俸禄,送一次就要几十两,多少家底都不够这么败的。

    把蒲知府家送过来的东西转送出去,一来两匹布也不值什么钱,二来就是告诉张知县自家也不是毫无根基的。

    他若是想大大肆搜刮,就得掂量掂量。

    “你觉得怎么样?”

    柳二丫看向陶砚,家里面只有他和张知县接触得最多,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礼到底要不要这么送,还得他拿主意。

    陶砚思量着,“蒲大人再过一年就要致仕了,但张大人却是要五年后才会走,现在不好闹得太僵。这样吧,我听说张知县家曾长孙已经开蒙读书了,之前蒲家送我的书里面正好有一套供幼儿开蒙用的蒙书,我便抽时间抄一份送去吧。”

    “就说是我从蒲家抄来的。”

    不说自家有,是担心对方拉下脸来讨,毕竟进士用过的科举书并不常见,尤其还是这样一套从开蒙到考进士都齐全的。

    张知县可不是进士出身,而是考中举人之后就直接做官了的,从小官做起,和魏行之魏大人差不多。

    既然他觉得这样好,那柳二丫就开始准备了。

    她特地挑了一匹一看就知道是郡城那边采买的料子,然后再搭配了一匹从本县绣庄能买到的,两匹加在一起,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区别来。

    跟婆婆丁氏学了这么久,她现在已经知道了大户人家的管事们眼睛都利得很,断不会看错的。而她送礼的时候,也会吩咐许婶子特地提上一句。

    和陶家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事实上陶砚官做得不久,他们家反应还是比较慢、比较谨慎的。快的比如魏家、温家这些或是有门路,或是在本县根深蒂固的。早在去年张知县说要给他小孙子办周岁的时候,就已经暗暗开始敷衍了。

    毕竟谁家的银子,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而其他人今年再收到张知县给他老母亲过寿、纳妾的帖子,也大感吃不消,毕竟整个县衙除了少数的几家之外,其他都只是寻常人家。

    给上官送厚礼一两次还好,三五次也勉强能行,但七八次,甚至以后都不知道要多少次的话,大家就都在心里面打鼓了。

    于是这次张知县纳妾虽然家里张灯结彩,上门送礼吃席的人一个又一个,但实际上收到的金银却不多,而且大半都不是县衙的人送的。

    这让新得了美娇娘的张知县很不高兴,胖乎乎的他坐在宽大的椅子上,眼神微眯,“没想到这一个两个,都不识抬举!”

    “大人,小的们都打听清楚了。”

    他惯用的师爷们凑上前来,低声禀告:“这石县就是个穷乡僻壤,小的们这一年下来已经摸清楚了。”

    “码头那一处油水最多。”

    “名义上是官府在管着,但是实际上……”

    ……

    张知县纳妾之后,县衙过了一阵风平浪静的日子,不但风平浪静,他还开始出现在县衙里面,处理事务了。

    这让好多人松了一口气,以为事情过去了。

    柳二丫也是如此。

    春天到来之后,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许多人家都选择了好日子娶媳妇嫁女儿。单单三月这一整月,柳二丫就出门去吃了五回酒。一次是外祖家嫁表妹,一次是姑婆家嫁孙女,还有两次是陶砚的同僚们娶媳妇、嫁女儿。

    至于剩下的这一次,是唐员外家嫁女儿。

    唐员外家是本县出了名的富裕人家,前几年他家娶儿媳妇的时候,柳二丫她爹柳树根还帮忙抬过嫁妆呢。

    抬一次便是两百文。

    这次唐家也出了大手笔,唐家孙女出嫁,不但嫁妆一抬接着一抬,还给全县城但凡有些身份的人家都下了帖子,请他们过来喝喜酒。

    陶家也在邀请之列,柳二丫收到许婶子拿进来的帖子之后,和陶砚商量了一下,准备带着女儿一起去。以前陶蓁年纪还小,所以他们不太敢带她出门,即使要出门,也只是往亲近的人家去,不去别处。

    但她现在已经能跑会跳了,不用人时时抱着,去见识一下也好。她和陶砚要去,女儿陶蓁也带去,那家里就只剩下婆婆丁氏了。

    “你说,唐家嫁女儿,要不要问娘去不去?”

    柳二丫犹豫,不知道要不要问。

    因为丁氏以前在陶家做过丫鬟,虽说她已经赎身出来了,嫁人生子时间也过去了二十多年,人都变了一个样,但仔细看还是有年轻时候的影子。

    若是被认出来怎么办?

    柳二丫倒是不介意,她自己就是乡下来的,刚开始和城里人打交道,特别是陶砚升官之后对着那些大小官太太的时候,好多人都在背地里笑话她呢。柳二丫不但没有理会,反而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大大方方。

    现在她们再见了她,除了几个心胸狭小的,其他都是和和气气。

    而陶砚也不会介意的,那是他亲娘呢,他若是介意早在当初去蒲知府家里拜访的时候就只会他自己去了,而不是一家人都去。毕竟蒲知府是四品官,他的夫人就是四品的诰命,家里的孙媳妇也是官宦人家出身。

    陶蓁就更不用说了,她年纪小什么事都不懂。

    跟她说去唐家吃酒席,她会以为是去干爷爷家或者是外租家,过去之后和每个人打招呼然后跑跑跳跳,吃完饭再跑跑跳跳,接着就回来了。

    她担心的是丁氏。

    陶砚也有这种担心,本来一家人好好的,若是他娘因为去吃了一顿酒席回来就变得不开心,那还不如不去。

    “那我去问问。”

    他说完这话就站了起来,“之前说要去找外祖家的,我确定了大概地方之后就寄了几封信出去,现在正好得了些消息,便一起跟娘说一说吧。”

    柳二丫也记着这件事呢,于是连忙跟上。

    丁氏先是听到了娘家的消息,高兴得直掉眼泪,“真的吗?真的找到地方了?你外祖家住的地方叫做丁家村,旁边就是你外祖母家的周家村,中间啊还有一条河,后面的山上是大片大片的忍冬花。”

    “是找到地方了。”

    陶砚看着他娘高兴的模样,有几分不忍,但还是把信上的事情说了出来,“那是一个叫做木棉县的地方,距离我们这里大概有三个月的路。三十六年前木棉县发生了一场大旱,不但地里颗粒无收,好些河里的水都断流了。”

    “大旱一年之后,又是地动,于是家家户户开始了逃荒。”

    丁氏怅然,“逃荒啊……”

    一旦开始逃荒,那基本上是十室九空,家家户户拖儿携女,把家当都背在身上,以后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

    陶砚收到的这封信里面就说当年百姓逃荒之后,许多人都没有回来,而且因为地动的关系,回来后的人也不一定还会回到原处。

    丁家村和周家村的情况就是如此,因为旁边的那条河河水断流的关系,那个地方已经不适合住人了,所以现在这两个村已经成为了荒村。也就是说,虽然地方找到了,但还是没有丁氏娘家人的消息。

    “娘,你放心我已经托那边的县衙帮忙了。”

    “让他们查一查回来的人里面有没有外祖他们一家,另外外祖母的娘家我也拜托他们帮忙打听一二,如果有消息,他们会通知我们的。”

    “此外,附近的几个郡县我也写了信去,若是他们逃荒之后留在了当地没有回去,那过一阵子也会有消息。”

    柳二丫也安慰,“娘,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好好好。”

    丁氏提起了几分精神,“有消息就好,不管是生是死,娘这心里总得有个数,不然一直空落落的。尤其是最近,我总是梦见小时候的事。”

    这话听着不太舒服,柳二丫连忙把手上的帖子递过去,“娘,你看看这个帖子,唐家嫁孙女,请了小半城的人。”

    “我准备带蓁蓁过去见识见识,你要不要一起去?”

    丁氏接过仔细看了一下,用手拂过上面的精细花纹,“唐家,也罢,那就一起去吧。我记得唐家的几座园子布置得挺好看的,正好带我们蓁蓁过去见识见识。姑娘家其实和男子一样,都要多出去见识见识。”

    “见识得多了,眼界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