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上马村的磨刀匠

小奋斗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帝国:我拥有百分比加成最新章节!

    时光如梭,很快翻过了大明历551年,来到552年。

    从这一年开始,大明正式启用乾武年号,称乾武元年。

    由于周晟铭当初“急速登基”并没有走完所有流程。

    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大臣连同皇太后徐瑾瑜重新为周晟铭在新年这一天举行了登基仪式。

    穿着冕服的周晟铭,再次进入皇祠和大祀殿告慰先祖和祭天。

    这一次没了权臣,周晟铭身边全是死忠。

    祭天结束后周晟铭下令大赦,只不过这个赦可不是赦免,而是由朝廷出资,给牢里的犯人送点吃的和穿的,保证有肉。

    周晟铭有意识的带头维护《大明律》的严肃性,以此表明就算是皇权也不能干涉大明律法。

    这个举动让一些民间法家代表称赞不已,当然,也有些皇权至上者认为不妥。

    不过这些人本身就拥护皇权,周晟铭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他们也不能说什么,不然还拥护个屁的皇权。

    除了这些,周晟铭提议在帝都举行一次大阅兵。

    明军去年的表现闪瞎了一众狗眼,周晟铭也准备适当的展示肌肉,因为黑冰司指挥使陆长风来报,北方的罗斯托夫很不老实。

    阅兵既能震慑外敌,也能加强大明百姓对帝国的凝聚力。

    因此,周晟铭下达了在4月阅兵的命令,主要是1月的帝都有些冷,不怕士兵耐不住,而是怕前来观礼的百姓待不住。

    民间,百姓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登州省泰宁城上马村。

    “当家的,快进来暖暖身子。”

    穿着大棉袄的赵良搓着手来到土炕边取暖,妻子拿过笤帚不断扫着赵良肩头的碎雪。

    “媳妇儿,今年生意不错,喏~ 给你买的。”掏出一个银制发簪,赵良憨厚笑着。

    妻子脸色羞红接过发簪,欣喜的看了一阵,颇为小心的放入盒子,并放在了炕上柜子的最里面。

    “当家的,有钱不能乱花,攒起来来年修房子。”妻子心里欢喜,不过还是劝了一句。

    赵良自小没爹娘,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很小就进了登州首府泰宁城做工。

    凭借吃苦耐劳攒了一个磨刀磨剪子的小摊,勉强混了个媳妇儿。

    自从新皇继位以后,别的不知道,反正自己的生意好了许多。

    往年自己还要走街串巷吆喝,今年有一个固定摊位,老百姓家里的铁器也多了许多。

    “嘿嘿嘿,我正在和村里的老刘头学补锅,等学会了来钱就快了。”

    面对妻子的劝说,赵良挠挠脑袋笑道。

    “当家的,泰宁城不是新建了许多大工厂吗?要我说啊,还是要和村里的张大哥学学工人手艺,争取能进厂。”

    虽然是农村媳妇儿,但陶翠翠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哎呀,工人可不是俺们能当的,要识字。”赵良连连摆手。

    陶翠翠用笤帚不轻不重的拍了赵良一下:“朝廷不是开设了免费的识字学堂吗?你没生意的时候不会去一下?”

    “哎哟,俺就不是读书的料。”赵良天生抵触。

    “呸~谁叫你读书了,不就识两个字吗?村长今天下午还说了,村里会组织人去识字,就连我都报名了。”

    “什么!!!”赵良瞪大双眼看着自己的媳妇儿,一脸不可置信。

    按照他的想法,读书写字基本都是男人的事,就算女人可以,但那也是地主贵族家的小姐。

    陶翠翠一个农村女子,怎么能去识字呢?

    见自己的丈夫准备反驳,陶翠翠放出了大招:“这可是陛下说的,大明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包括俺们女人。”

    正要脱口而出的赵良闭嘴了,面对乾武皇帝的新政,赵良打心眼里认同。

    去年村里的老财主被强制没收了一半的田产,这些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

    赵良从来没有想过高高在上的皇帝会为他们这些农民考虑。

    所以乾武新政一出来的时候,得知里面内容的赵良,直接迎着帝都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好好好,俺去还不成嘛。”憋了半天,赵良只能同意,反正皇帝的话准没错。

    陶翠翠一副这还差不多的模样,转身去厨房鼓捣晚饭。

    不一会,三菜一汤端上桌,里面有一碗羊肉。

    “咕噜,媳妇儿,今天是什么日子?”看着桌上丰盛的晚餐,赵良咽了咽口水忍不住问道。

    虽然大明不穷,但人口摆在那里,而且丢失了南方上好的水田,大明的粮食每年都要进口,导致粮价很高,至少比南方的大顺高。

    而肉类,占据鞑靼省的大明从来不缺,但也不是赵良这种底层人能吃到的。

    “瞧你那样,这...这是俺发了工钱。”陶翠翠扭捏道。

    “什么!!!”又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质问。

    “当家的别急,你不是白天去城里吗?上个月,村里来了大商人,想要让俺们女人帮着处理丝线,都是从督昌那边收来的上好丝线,村长就组织俺们每天在村头整理丝线,一个月下来给了一块半龙元呢。”

    听了陶翠翠的解释,赵良对如今的大明更不理解了。

    督昌产丝自古有之,但商人在那里收了丝,跑到泰宁来处理,想不通想不通啊。

    这其实不奇怪,新政颁布加上各种加成,让大明的发展速度呈飞跃势上涨。

    工业品不提了,大明内部兴起各种手工业者和行商。

    行商们走南闯北,对各地的物价乃至人工价极其敏锐。

    督昌产丝,还有一条完整的丝织产业链,相应的,督昌的工价贵啊。

    一些脑袋活泛的行商,采取了东边收货北边加工西边卖的模式。

    朝廷对于这种行为不会拒绝,商人的行为盘活了大明的经济。

    还能为大明百姓带来额外收入,百姓的日子自然好过起来。

    正当赵良好不容易平复心情准备用饭时,有人来找。

    “赵大哥在家不?”

    听到是村长儿子王攀的声音,赵良放下筷子赶紧把王攀迎进门并招呼吃饭。

    “不了不了,俺在家吃过勒,今天来找良哥是为了另一件事。”

    赵良赶紧让媳妇儿倒了碗水递上,等着王攀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