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卖米

青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七零年代海岛恶婆婆最新章节!

    一毛三分八一斤是最次的大米,往上还有一毛八分五和一毛九分二的,最好的大米是两毛零五分钱。

    去年为了姚红霞的病卖过一次大米,绕吃的不是商品粮,徐春娇对米价也知个八九分。

    这大米不说卖到两毛零五分钱,一毛九分二绝对能卖上。

    徐春娇问,“那我要是卖一百斤呢?”

    粮站的工作人员眼皮子一夹,“那也是一毛三分八啊,就这个价,爱卖不卖,不卖拉倒,有的是人等着卖呢。”

    后头后的是人排队,这会也都在探头探脑的往前看。

    粮站工作人员虽然一脸不耐烦却没有催促徐春娇。

    她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口音一点儿也不像,应该是对面海岛的,大老远跑过来卖粮食,保不齐来路正不正呢。

    人又捻了捻从徐春娇手里接过来的大米。

    米是好米,搁普通人家里都得是给老人孩子熬粥才舍得放呢。

    回头忽悠成功了就内部消化掉。

    “老同志,你赶紧做决定把,上哪里都是一毛三分八厘米,你看看你这米都潮了,看着真是不咋的,而且也不是我们本地的米,本地人不爱吃的。”

    那语气好似粮站愿意收购那都是发了大善心的。

    徐春娇也不争辩,转身就走。

    粮站工作人员没想老太太年纪大还挺不好忽悠,出声说:“一毛五分钱吧。”

    然而徐春娇打定主意不在这卖了,走得特别的坚决。

    这会粮站工作人员有点儿后悔刚才应该

    先提一毛五分钱,保不齐对方就乐意了呢。

    再往上加钱就相当于原价购买,也没什么利可赚,只好遗憾的目送人远去,实在是想要得紧还梗着脖子喊人回来;“哎哎,好商量啊!”

    徐春娇头回也不回的说:“我拿到别的收购站问一问,价格比你这低再回来。”

    然而她其实已经打算去本地的自由市场看看。

    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算去自由市场也不怕撞见熟人,这会最重要的是搜寻会普通话的问一下路。

    一个小孩喊着:“她ong我,还拿我的胶擦...”哒哒哒的跑远了。

    路边有几个带红领巾的学生,其中有人在读作文,徐春娇一听是普通话赶紧往那走。

    她没现场打断,背着手站一边听。

    小姑娘朗声读得很有感情,“我爸爸给我买了个风筒,然后我们一起去河边踩单车,回家立刻去了冲凉房...”

    徐春娇还很认真的翻译了一下,风筒应该是电吹风机没错吧?

    还有个孩子在写数学,费了两张草稿纸最后得出个十七厘米的爸爸睡在两百米床上的结论。

    等她比手画脚的问那几个孩子本地自由市场在哪里的时候才知道多虑了。

    这地儿的人真好啊,只要你是说的是普通话,就算普通话再烫嘴人家也会坚持接上。

    特别是那做算数的小孩,数学都没整明白就热情洋溢的要亲自带去自由市场。

    徐春娇靠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还真就找到了本

    地的自由市场。

    这种地方一般都在旮沓角落里,卖什么的都有相当热闹。

    徐春娇用编织袋打掩护从空间里头拿出来十斤大米,没一会就有人上前来问价。

    “二十块钱一百斤,算斤的话一斤两毛三”

    自由市场的买卖就没有不讲价的,所以她故意把价格往高了开。

    果然想买粮的一个女同志顿时一副肉疼的模样,“老同志,你这卖得也太贵了,就便宜点吧,这么贵不会有人来买的。”

    徐春娇道:“要便宜上粮店买去。”

    对方不吱声了,这种带清新米香的可遇不可求,比粮店的陈米强不知道多少倍!

    人想了想,“一毛一斤,我跟你买一百斤。”

    这种毫无诚意的砍价也叫徐春娇不高兴,直接把米袋子掩了起来,“同志,我为了把这些米运过来冒了很大的风险,真想买就给一个诚意的价格。”

    “咋还急眼了呢。”

    人一看徐春娇把米袋子都扎好不让看了,赶紧解释,“我儿子过段时间要结婚了,到时候摆酒席肯定需要米,肯定是真心实意的想买。”

    徐春娇虎着脸说:“那你就给个实价,这么品质的米卖多少我心里头有数。”

    那女同志好一会没开腔,最后下决心说:“一毛九,我买五十斤。”又自言自语的嘀咕,到时候整双蒸饭,五十斤的米应该是够了的。

    徐春娇同样也没有立刻答应,半天后才吐口,“那……行吧!”

    话听着挺勉强,

    但零成本的大米能买到这个价,不说捡了个大便宜,倒也是卖了个好价钱。

    徐春娇配合着那女同志把五十斤的大米扛到自行车上,有个中年男人上来搭了把手。

    买家骑车都走了人却不走,笑着问徐春娇,“老同志,我们做自由市场是有规矩的。”

    他指了指背着手走过的一老头,“像那个倒卖粮票的,整个自由市场的粮票流通都经过对方的手,拜对方的码头。”

    人笑呵呵的说:

    “这一片流通的大米也要经过我的手,大家都不容易,谁都是想混口饭吃。你放心,我不是坏人。”

    “老实跟你说吧,我既然敢说这一片大米都得经我手里头就有撂话的底气,就算投机倒把进去了,人家也顶多是把我叫进去批评一顿,白天进去晚上就能出来。”

    徐春娇不动声色的听着

    大半天听不见吱声,那中年男人问,“老同志,听不听得懂?”

    徐春娇顺势用海岛话叽里呱啦了好一阵。

    那中年男人一脸无可奈何的表情,周边有人笑着打趣,“李志国,你还得到对面去学点方言,不然这生意做不下去。”

    又有人接茬,叨叨这年头投机倒把那都得知识全能,不然还真不行。

    徐春娇默默的听。

    虽然大部分说的粤语,但还有一小部分说的是普通话,徐春娇东拼西凑能听个大概。

    这就跟以前梨园唱戏要拜码头,也就是跟这一片的大佬打个招呼说要来这里讨生活

    是一个道理。

    这个叫李志国的男人负责流通本地的米面,也就是想卖粮食的先卖给他,再由着他经过卖给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