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赤诚之心如初

凡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少姝的山水最新章节!

    “这个……”眼见女儿如此,思霓心下暗笑,不亏是郭家子弟,真是流传在骨血里的热忱,于是问道,“你可知晓魏昭其人?”

    少姝蹙眉凝想片刻,不是十分确定:“妈妈是指汉末大儒魏昭?”

    (魏昭:东汉时期知名儒家学者,生卒年不祥。《魏昭尊师》与《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陆佃千里求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等,都是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

    “正是,他拜有道先生为师的经历,堪称一波三折,其中也是大有意趣。”

    少姝饭也不吃了,猴儿到妈妈身上,厮缠着要听故事。

    “这孩子,真拿你没办法。”思霓笑着,只好打开了话匣子。

    以下就是她详述“魏昭尊师”之前后始末——

    魏昭年青时任洛阳府尹,早在太学就读时,他便久闻郭林宗大名,听人说郭林宗正在南阳奖拔士人,毅然决定辞官,前往拜师。

    他请来方士,占卜一番,挑选了一个吉日带上随从前往南阳。

    “请问郭先生在家吗?”魏昭问道。

    “郭先生近日身体不适,谢绝会客。”书童出面婉拒。

    “我们是从京城赶来的,我家主人想面见郭先生一面,烦你通报一声。”魏昭的随从说着,拜上名帖。

    书童随后前去通报。

    彼时郭林宗确实缠绵病榻,但听到魏昭之名,也并不陌生。

    魏昭幼年在京城是名声鼎赫的神童,据说他聪明绝顶,对所有诸子经典,他都会过目不忘。十一岁就考入太学,十五岁岁被察举,在朝廷为官。尽管他名气很大,郭林宗决定,还是要考验一下他的诚心。

    于是,他故意说:“不见,任何人我都不见!”

    得到意料之外的答复,魏昭的随从先就忍耐不住了,愤然作色:“公子,郭林宗他毕竟是一介布衣,不足挂齿,何必为了他劳神苦求!”

    “此话差矣。郭先生乃名震四海的孺子,你等岂能在此贬低先生。我要在这里等候,待先生病好后,自然会见我。”魏昭坚持,与随从在门前等了三天。

    书童通报给郭林宗,他为之动容,于是邀请客人入宅。

    魏昭喜出望外,见到了郭林宗,果如传言中说的气度不凡,忙上前谦敬地施礼拜见。

    简短地寒暄过后,他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求告:“在下听说郭先生熟读五车经书,十分景仰,特地前来请拜先生为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先生左右供给洒扫。”

    “岂敢岂敢,郭某才疏学浅,对典籍仅略知一二。鄙人尽能教授皮毛,还请魏府尹包涵。”郭林宗客套还礼。

    当时郭林宗有病在身,为了考验魏昭的诚心,收徒四五天了,他还没有给魏昭教授过一次。

    一日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两个书童要去为他熬粥。

    他却命道:“不,让魏府尹来!”

    魏昭赶忙接手,熬好了端上来:“先生请用。”

    “太烫了,端下去!”郭林宗呵斥,“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

    魏昭二话没说,又熬了一遍。

    “太苦啦,重熬!”郭林宗脸色乌黑,以杯掷地。

    魏昭的随从又忍不住了:“公子,咱不要求学了。此人倨傲过分之极,我等应立刻返回京城!”

    “休得胡言!”如此者三,魏昭姿容无变,他第三次熬了药,必恭必敬地端到了先生面前。

    终于,郭林宗微笑着点了点头,友而善之:“魏府尹,以往众多求学者,他们求学之心并不真诚,所以,他们敷衍与我,仅仅想投有名声罢了。可是,今日与君相见,才知君诚心一片。鄙人愿意为君之师,教授先秦诸子经典。”

    不久,他正式收魏昭为徒,将自己的学识倾囊相授,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听完了故事,少姝心有所感,徐徐说到:“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思霓点明:“很多人结识有道先生,不外乎是为了从他的评鉴中博得声誉,从而有助于今后的仕途通达,魏昭他则是反其道而行,放弃了官位,专意求学,其志可嘉,委实难得啊!”

    “不过妈妈,有道先生说的那些企图猎取名声前来追随的人,想来是曾令他切切失望灰心过的。”少姝顿时想到,“因此才想要先行考验来人的诚心。”

    “是啊,本性良善之人大约都是晚熟,且一次次的,是被劣迹恶事‘催熟’的,尽管后来也算‘开窍’了,懂得小心从事了,但在他每每张开心扉之际,仍可见如初的善良赤诚之心。”

    “赤心如初啊,用真心换真心真的很难。”少姝的俏鼻头微微耸动,小模样像极小狐狸通过闻辨气味来找寻同类,引得母亲禁不住轻笑起来。

    “有道先生和他的诸多弟子都做到了,你也不用太过烦懑忧结。此事也告诉我们,有道先生对士人的鉴别,从来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经过了长期用心地习学、观察和甄别。”

    “是的,少婵姐姐也为我们阐释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识人确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少姝似有所悟,又生疑惑,“妈妈,有道先生流传于后世的,都是对人的赞誉之评吗?”

    “那可不尽然哦,”思霓给予明确否定,“依你那样揣测的话,有道先生岂不是成了‘好好’先生?”

    “哦,都有谁得到过先生不太理想的预判呢?”

    “广为人知的,有‘叹黄允之废于不笃道’,与‘惜谢甄边让之失道’。”

    “怎么回事?”

    “名士黄允才貌双全,先生对他的评鉴是‘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此评一出,黄允立刻声名大噪,他自己也是得意非凡,认为从此前途坦荡,而有选择的忽略了先生的后半句话,他为登袁隗之堂,竟弃糟糠之妻,其妻累数其若干丑事,黄允因此而身败名裂。此岂非先生所言“守道不笃”而有所失吗?”思霓稍停,又接着说,“此后,其仕途自然受到波及,变得万分坎坷。但这人是有才气的,也自负,移居到洛阳,依有不少人想要前来请教。”

    “啊?”少姝也不知道自己何以如此不忿。

    “但他自持身份,谎称身体需要休养,不但拒不为官,还闭门谢客——其实这等行径不过是为了提高身价,‘可惜’也功败垂成。彼时符融看不惯黄允的装模作样,就同知交李膺说,此人已声名狼藉,还在装清高,可不行啊。”

    “符融与李膺?那可是鉴识士人的元老级人物啊!”少姝惊讶,她也晓得郭林宗青年成名也多倚此二人。

    “是,资历深如李膺,更不消说了,他直接给了一句评价,小道破义,空誉违实。这回可说得一点也不委婉了,甚至说得上尖刻,黄允本就声名狼藉,加之这两位大人物如此评价,其凄凉结局可想而知。”

    (黄允:字子艾,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东汉时期名士,郭林宗对他评价的大意是“卿有超人的才干,可以成为伟人。然而恐怕恪守正道不够真诚,将会失去名誉。”当时司徒袁隗想替女儿求婚,见到黄允而叹息道:“得到的女婿能像黄允这样就好了。”黄允听说后休掉了他的妻子夏侯氏。夏侯氏对婆婆说:“现在已遭遗弃,就要同黄家长久分别,请求见一见众亲属,以表示离别的心情。”于是大集宾客三百余人,夏侯氏入座,振臂揭露黄允隐瞒起来的丑恶行径共计十五件事,说完后登车离去。黄允从此被时人所废弃,算是东汉版的“陈世美”,为飞黄腾达狠心休妻,德不配位,可谓结局凄惨。)

    (袁隗:袁绍之叔,时位列三公。)

    “哦,那么‘谢甄边让之失道’又是发生了什么事?”

    “当时汝南的谢甄与陈留的边让都善谈论,均负盛名。两人慕名来见有道先生,通宵达旦地谈论后,先生做出了预判,他对自己的门人论此二人道,‘二子英才有余,而并不入道,惜乎!’,大约是讲此二人虽有口舌之能,而不能合于圣贤之道,即指二人恃才傲物,不能因时制宜,而终为时所毁,实在可惜。果不其然,谢甄最终因为不拘小节,被舆论所诋毁;而边让则更因轻蔑嘲讽魏武而遭杀身之祸。”

    (边让骂曹:东汉末年名士边让“少辩博,能属文”,以《章华赋》扬名,与孔融等才子齐名。 他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令史,“进以礼见之。”边让大显身手,“善占射,能辞对”,使“满堂宾客莫不羡其风。” “初平中,王室大乱,让去官还家。”其家在兖州陈留郡,192年,曹操入兖州,剿平当地黄巾军后,自领兖州刺史。 按说边让与曹操生平并无交集,却“恃才气,不屈曹操”。在文才上不服曹操,且越骂越胆儿肥,蔑视曹操文才之余,竟脑袋发热“多轻(蔑)侮(辱)之语。” 同乡人跑去曹操面前添油加醋诬陷他,曹操虽求贤若渴,但诛杀不听话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所谓名士却毫不手软,下令陈留郡守就地处决了边让,故边让死于狂傲多言。)

    (郭林宗识鉴黄允等人事例:均出自《后汉书·郭太(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