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地主老财

鱼不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长生武道:开局一把剪彩刀最新章节!

    清晨,政事堂。

    御前小朝会上,皇帝李隆基大发雷霆,当即下旨革了贺拔延嗣河西节度使及凉州都督之职,迁右威卫大将军、潞国公郭虔瓘补任此职。

    同时,火速调灵、兰、陇、原等七州府兵,合计五万人,着郭虔瓘率三千长安禁军并七州府兵,前往河西征讨。

    可五万大军刚刚整合完毕,郭虔瓘正待离京时,从玉门一路快马加急赶来的凉州校尉,怀揣着玉门关和沙州的战报奔驰进入长安。

    在得知贺拔延嗣连克突厥哥舒部落、吐蕃十万大军,尤其沙州之战还临阵斩杀了吐蕃主帅多吉尼玛后,李隆基沉默了。

    御案前,姚崇小心翼翼地瞄了一眼皇帝略带阴霾的脸色,顿时明白了李隆基心中的顾虑。

    皇帝这是下不来台了。

    原本贺拔延嗣御下不严,导致玉门被围,摘了他安西节度使的帽子合情合理,可形势突然两级反转,贺拔延嗣又一下子成了平乱破敌的有功之臣,事情瞬间就变得很尴尬。

    事实上,从结果来讲,此事结局于国于民都有好处,更震慑了吐蕃发羌部,宣扬了大乾军威。

    但李隆基本人,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

    他很难接受自己打自己的脸。

    就在去年,刚刚剿灭太平公主一党后,李隆基意气风发,下旨征兵二十万,讲武于骊山之下,并亲自擂鼓。

    然而玄宗皇帝擂鼓之时,兵部尚书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军演。

    李隆基大怒,以军容不整为由,当场就下令将郭元振斩首。

    幸得宰相张说、刘幽求等人劝谏,才免于一死,最终郭元振被流放到新州,遭此挫折,郭元振怏怏不得志,同年郁郁而终,一代名相兼名将就此落幕。

    然而此事还不算完,李隆基虽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但心中怒气未消,满肚子的愤恨之意都发泄在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身上,命右金吾将军李邈斩之。

    由于唐绍才华横溢、博学有才,他死后,京城百姓权贵都痛惜不已,李隆基便将他的死又归咎于李邈,不久后就罢免了李邈官职,令其废弃终身。

    郭元振一个触犯君威的出班冒奏,使得皇帝接连自毁三个有才之臣,其根本原因,不过是李隆基自感在二十万大军面前失了面子,可见其何等心胸狭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的帝王心术之考量。

    而如今,李隆基刚刚下旨罢免贺拔延嗣的职位,后脚御案上又呈上来一份大胜的战报,着实令玄宗皇帝头疼不已。

    难道真要让皇帝陛下担这份罪?

    当然不能了。

    姚崇懂事地开口谏言道:

    “陛下,臣以为贺拔延嗣虽有功于社稷,然而先前之过错亦不可忽视,且陛下金口玉言,既已免其河西节度使并凉州都督之职,不可再更改旨意,不如另封别处?”

    有了姚崇此言的台阶,李隆基立刻顺势点头道:

    “元之所言甚是,既如此,就封贺拔延嗣为安西副大都护、四镇经略安抚使,择日回京述职,至于他表奏苏鹤有功之事……”

    皇帝嘴角抽了抽,终究是没好意思再下黑手掩盖其功绩,毕竟苏鹤一战斩双侯、诛杀敌军主帅,可谓是破军杀将,功大莫焉,便随口道:

    “准其所奏,其余册勋之事,交由吏部和兵部自行商议吧。”

    “臣等遵旨。”

    果如贺拔延嗣所预料的一样,他虽然打了胜仗,甚至功远高于过,但最终还是丢了河西节度使的官职。

    郭虔瓘那边呢,自然是做戏做全套,五万大军都集结完毕了,岂能又解散回去?那不是更让兵士们抱怨皇帝耍他们玩呢,只得白白耗费着钱粮继续向河西开进。

    午时,皇城中,吏部和兵部的堂官们齐聚一堂,为贺拔延嗣和苏鹤的勋官转数吵得不可开交,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了。

    何谓勋官转数?

    这是唐朝时期的军功体系之一。

    《唐六典》按照敌我双方力量之对比,将各种级别的军功分条定下。

    其中,以少击多,破城、破阵的战斗定性为“上阵”,双方力量相当的为“中阵”,以多击少的为“下阵”。

    其次,再根据斩获不同,将杀获率达到四成以上的定为“上获”,二成的为“中获”,一成以下的为“下获”。

    如此,则“上阵上获”的军功最大,“下阵下获”的军功最小。

    另外,在整体的功劳外,还要据将士们的具体贡献,把军功分成一、二、三等。

    比如“上阵上获”的第一等可以得到五转,第二等得四转,第三等就只有三转。

    “上阵中获”和“中阵上获”的第一等均为四转;“上阵下获”“中阵中获”“下阵上获”的第一等可得三转;“中阵下获”“下阵中获”第一等为两转,各个不同“阵获”的二、三等分别递减一转,

    至此,唐朝就形成了一个总共有25个等级的军功体系。

    “转”是用来衡量功劳的单位。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就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之句。

    唐朝在北朝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十二等级的勋官体系: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

    勋官品级越高,需要的转数就越多。

    当然了,在唐朝,勋官和散官一样,是一种荣誉称号,只有俸禄,并无实职。

    虽无实职,但也是官品,不能马虎,加之勋官还有封赏私田、免除课税、子孙世袭等好处,这就又涉及到户部了,因而吏部和兵部的堂官们又继续吵了两个时辰,才最终拍板决定。

    玉门关之战,以数千人击破突厥哥舒部落三万,为“上阵”。

    沙州盐池之战,以不满万人击破吐蕃发羌部十万,为“上阵”。

    但两场战斗都仅仅是击溃,并无太多斩获,故而均为“下获”。

    其中,贺拔延嗣在玉门关之战中军功一等,盐池之战中军功二等,共得五转,而他之前就是五转的骑都尉。

    而苏鹤在玉门关之战中军功三等,盐池之战中军功一等,共得四转。

    综上,贺拔延嗣封为十转上护军,视正三品,苏鹤封为四转骁骑尉,视正六品。

    至于苏鹤斩杀吐蕃贼首多吉尼玛的大功,吏部尚书也很干脆地大笔一挥,封为从五品下的武散官,游击将军。

    如此,加上果毅都尉、勋官和武散官各自品级的私田赏赐,苏鹤摇身一变,成了拥田千亩的地主老爷。

    将军功都定下来之后,还缺一个出使宣读旨意之人。

    该派何人出使为上呢……

    吏部尚书眼珠子一转,向皇帝举荐了今年进士科的中榜之人,王维。

    李隆基当即封王维为监察御史,携圣旨前往河西道宣读旨意,兼代皇帝慰问三军将士。

    王维领了圣旨后,就和族兄王之涣一道快马向凉州奔去。

    ……

    河西道这边,苏鹤等人在沙州休整一夜,第二日就随大军返回了玉门关。

    上官婉儿和李令月先行一步,提前飞到了肃州等他。

    而贺拔延嗣及大军则是原路返回至凉州。

    玉门关城墙上,苏鹤一脸同情地看着王昌龄,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