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阜阳与信阳打通,构建第二道黄泛区交通线

葫芦开小花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book.io,最快更新抗战:我的士兵都能变强最新章节!

    从地图上来看,开封、商丘、亳州、阜阳连成一片,在黄泛区的东部地区,穿插上千里。

    河道几乎干涸,被黄河水冲刷的河沟,成了天然的工事。

    稍加处理,便可作为两三米深的壕沟。

    既能挡住骑兵,亦能挡住鬼子的坦克。

    阜阳成了刘丹青重点关照的地带。

    提前召集民工修缮道路,在黄泛区的河道上搭建简单桥梁。

    集合了上千人,打通了太和、阜阳、阜南三地。而阜南则紧挨着赵三河所在的信阳。

    黄泛区东部的战事,自然传到了这边。

    打跑吴华文,击溃孙良城,这一次第五路军大大的露了脸。

    令日寇谨慎,令周边的伪军心生惧怕。

    相较于泛东地区的兵力紧张,这边的鬼子好歹还有一个步兵联队。

    木山井雄大佐躲在司令部内,非必须情况,从不外出。

    刺杀事件将城内搞得草木皆兵,不断提高伪军巡逻的数量,甚至还调动了三辆装甲车,日夜不间断巡逻。

    赵三河、刘涛、贾善三人聚在一起吃饭。

    “从今往后,得称呼赵旅长,刘副旅长了。两位兄弟高升,日后可不要忘了贾某。”

    “你我三人臭气相投,何不结为异姓兄弟?”

    刘涛的这份提议,令两人赞同。

    当着今晚的月亮,斩鸡头,烧黄纸,结为异姓兄弟。

    哐哐哐的往地上磕头。

    张岚清安排的人上门的时候,看到了这奇怪的一幕。

    三个大老爷们,对着月亮,三叩九拜。

    不知道的还以为僵尸成精了。

    刘涛见来了人,忙起身带到了一边,询问张岚清有什么吩咐。

    两人咬着耳朵,互通消息之后,特务抓紧回去复命。

    回到饭桌上,

    刘涛的额头皱起了纹路,倒吸一口凉气。

    “豫东暂时是安全了,接下来得看信阳这边的动作了。”

    想要瞒着鬼子,打通到阜阳的黄泛区,并不是一份简单的事情。

    遇水搭桥,需要不少搭桥的物资呢。

    这事儿需要三兄弟齐心合作。

    伪军压下消息,刘涛组织人手,贾善张罗物资。

    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秘密组织几百号人,以小推车将石料、木材运到双方交接的阜南地带。

    黄泛区大片泥泞地,一脚踩下去,半个身子都陷入淤泥里。

    干旱的迹象明显,河道水流收缩,露出大片的河床。

    堆积泥沙,囤积小路,打通交通线。

    在鬼子的眼皮子底下,愣是将信阳、阜南、阜阳、太和连成一线,横穿了黄泛区,打通了双方的贯通。

    有了这条路线,可以直接贯通双方交流。

    张岚清的人可以直接穿过黄泛区,在阜阳与信阳进进出出。

    没必要走第一战区的路,更容易将这边的物资互通有无。

    大批物资运至封城,修枪所内热闹非常。

    已经聚拢了上百号工人,分配了多个工种。

    既有火药、手榴弹的制作,也有步枪、机枪的机床。甚至已经拉出了重机枪跟中小口径迫击炮的设备。

    效率虽低,却可以靠着人力打造出来。

    各种轻型武器的技术是完备的,缺少的是先进设备,以及完整的生产线。

    单靠人力以及老旧设备的生产效率是低下的。

    以旧补新是主要操作方式。

    收缴的大批旧枪、杂牌枪支,要么融掉重新造枪,要么重新调整口径,凑合着使用。

    勉强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从修枪所演变成了小型的兵工厂。

    封城其实还有一些工业设施遗留。

    奈何民国时期,资金少,规模小,很多设备都已陈旧。打造出来的武器装备,勉强能用,算不上好用,更算不上精良。

    这边有巩县兵工厂的底子,搜罗了不少技工人员。

    可以制造启拉利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前者是早期从瑞士引进的一款轻机枪,使用7.92毫米口径弹药,25发弹夹供弹。

    枪身较轻,结构简单,更容易分解,适合张岚清手上的兵工厂来制造。

    但它的综合性能比不上捷克式,整体来看,肯定比歪把子强。

    巩县兵工厂的技术底子里边最好的还是中正式步枪跟木柄手榴弹。

    它还具有30节式重机枪、82毫米迫击炮的图纸。

    如能把兵工厂搞起来,不需要任何人,他张岚清也能在豫东混的风生水起。

    靠着轻武器,以及地面工事,日寇一两个师团也休想逞凶。

    唯一可惜的是,不具备制造战防炮、山炮的能力。

    这一点是整个国家的缺陷,工业落后的根本导致。

    单单炮管钢就没法解决。

    靠着之前剩下的一些钢材,可以弄一弄50毫米的掷弹筒,没有瞄准镜和支架,跟鬼子的掷弹筒差不多。

    再搭配着60毫米迫击炮,可以进一步提升中程作战能力。

    张岚清已经想明白了,国内整体的对抗局势是对峙阶段。

    单靠他手上的这五万人马,翻不出多大的浪花来。

    还不如蛰伏着,努力打造武器装备,强化轻武器。

    利用信阳这条线,可以从日寇那边弄来大量的禁运物资。

    打定主意之后,全部精力,几乎放在了兵工厂的建设上边。

    所有人务全部为兵工厂让路。

    以生产步枪、枪榴弹、掷弹筒、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为主,搭配地雷、手榴弹、火药生产。

    他的部队内,枪械班杂,配置混乱。

    伪军手上的武器,光步枪就多达七八种。

    还夹杂着自造武器。

    既有日械步枪,又有汉阳造,还有伪军仿造步枪。

    基本将各师的武器装备统一,张岚清的1师,肯定是全部的日械武器,装备弹药也多以缴获、偷摸采购为主。

    其余各师,则装备国械、杂牌武器,统一配备7.92毫米子弹。

    这一番淅淅沥沥的调整后,大半个冬天也就过去了。

    干旱的苗头初显,整个11月份没见到丁点雪花,河床干冻,踩上去咯吱作响。

    除了巡逻的士兵外,罕有人影。

    呼一口气,吹出了白烟。

    张岚清带着人出城溜达,特意带了几款中正式步枪,测试精度跟威力。

    自己兵工厂打造出来的步枪,产量不高,优先保证了质量。

    一个月也就二三百支的样子。

    张岚清现在不缺枪械,靠着缴获,以及从大阪师团那边的采购,足够装备更多部队。

    短时间内不缺枪支。

    但并不妨碍兵工厂制造枪支。

    钢枪拿在手里,明明是大冷天,心里却有股火热。

    男人,拿到了枪是有异样情感的。